在青海省西宁市的部分街道社区,一种新型的就业模式——‘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’正悄然兴起,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就业与收入的新希望。这些车间多由社区、企业或政府合作设立,利用闲置空间或改造现有设施,为居民提供灵活、便捷的就业机会,尤其吸引了留守妇女、残疾人、低收入群体等就业困难人员。
务工车间主要涉及手工加工、轻工业制造、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,例如纺织服装、电子配件组装、食品包装等。这些工作技术要求不高,上手快,且工作时间灵活,居民可以根据家庭情况就近工作,兼顾家务和就业。一位参与车间工作的居民表示:‘以前找工作要走很远,现在下楼就能上班,每天能挣几十到一百多元,生活压力小多了。’
除了经济收益,务工车间还注重技能培训和社会融入。社区定期组织培训课程,提升居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,同时搭建了交流平台,增强了邻里互助和社区凝聚力。政府也通过政策扶持,如提供场地租金减免、税收优惠等,鼓励企业入驻,确保车间可持续发展。
据统计,西宁街道的务工车间已帮助数百名居民实现稳定就业,不仅改善了家庭收入,还促进了社区和谐与经济发展。未来,西宁计划扩大车间覆盖范围,引入更多创新产业,打造‘就业+扶贫+社区服务’的综合模式,为更多群众点亮希望之光。这种模式的成功,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,彰显了基层就业创新的活力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qzstudio.com/product/610.html
更新时间:2025-11-02 17:59:12